论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语的变迁[论文关键词]近代史;话语;革命;近代化[论文摘要]纵观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在“革命”与“近代化”两种话语模式中展开。各个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规定其研究方式。左右其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语的变迁过程的回顾和述论来解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中国近代史话语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蒋廷...
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在中国大陆一般人心目中,章士钊(1881~1973)是非常特殊的人物。知识阶层中年纪稍大的,大约都知道毛泽东与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文革前夕,毛要谈教育,特地把这个段祺瑞当执政时的教育总长找来静聆纶音。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焚书坑儒,他的《柳文指要》却由毛特别批准出版。1973年5月25日,根据最高指示,一架政府专机把92岁的章老及其亲属和特别配备的医生、护士、秘书、警卫送到...
20世纪最后20年文化讨论之检讨【内容提要】20世纪最后20年的文化讨论,是继五四以后又一次文化高潮的标志,考察这场文化讨论兴起的时代背景,分析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检讨当时讨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质,总结其利弊得失,不仅可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和反思这场文化讨论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而且对今后的文化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摘要题】文化史【关键词】文化讨论/20世纪最后20年/检讨【正文】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
二十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简述摘要:二十世纪与校园息息相关的音乐活动始于学堂乐歌。而现代校园歌曲则产生于7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地区,并流传着一大批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此后在80十年代末,中国大陆擎起了校园歌曲的接力棒,并在90年代迎来了校园歌曲创作数量和水平的双高峰。关键词:校园歌曲校园民谣学堂乐歌关于“校园歌曲”的概念“校园歌曲”一词由台湾杂志社于1978年首次创用。同时代的可替代称谓还有如...
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下)列宁一个民族两种文化的论断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民间文化和统治阶级文化的不同,但在同一文化传统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在根本上却是相同的。胡风以自己的文学生命为代价所捍卫的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方向,但在强大的浪潮面前,却终归失败。三走向民间的另一个结果是放弃启蒙,迎合大众,导致知识分子价值和主体地位的失落,导致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失...
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上)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学运动宣告了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胜利,五四高潮过去之后,从“革命文学”到“文革文学”,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却经历了一个一步步民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给文学带来的后果是:一、否定五四文学精神,排斥西方文化,回归传统;二、放弃启蒙,迎合大众,导致知识分子主体地位和它所代表的现代性的失落;三、导致创作主体的多重分裂从而导致文学无法克...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20世纪中国的开端,是以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等奇耻大辱过后的清末新政为标记的。近年,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的史家冲破意识形态束缚,走上冷静、客观从学术角度研究这一重大事件之路,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专著。他们分别确认:“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i]“单纯的封建...
20世纪中国三大理论创新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讲第四专题,这个专题的基本内容,请大家浏览后概括出来。生: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师:本课以大三开头,以小三结尾。我们不讲小三,所以请同学们原谅。下面请大家一起完成这个魂构的体系。师:任何的理论无论是蛊惑民众还是唤醒民众,都要使其目的听起来或者事实上符合时代的需要,因此理论是时代开出的花朵。不管结果如何,结出的是甜的还...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民从传统的宗族组织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了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主体。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农民协会作为超越宗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受中国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条件所制约,农民协会只是作为政府或政党的政治工具,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姓名:郑旭良学号:20111646班级:11级汉1---本文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摘要: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或是觉着此人粗鄙不堪,或是觉着此人罪有应得,或是同...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摘要: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关键词]实证史学;考证(考据);求真;20世纪中国史学[摘要]中国20世纪共经历了四次实证史学思潮:世纪初的“为历史而治历史”思潮,二三十年代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的新历史考证学,80年代初的“回到乾嘉时代”,90年代的“振兴国学”与“南北二陈”。四次实证史学思潮各有其特点和现实针对性,而学科化建设和科学化道路则是贯穿20世纪中国史学始终的两...
第6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清单】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考纲解读:1.把握孙中山三民主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愿望。2.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解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高考预测:从综合点来看: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相...
专题十五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程标准】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考纲要求】孙中山...
高二历史通用版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综合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于百度词条,它出自毛泽东的哪一著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
我国近代人口的迅速增多,致使不少地方盲目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频繁的洪涝灾害。晚清学者梅增亮的《书棚民事》及魏源的《湖广水利论》等都有关于长江流域这方面情况的生动描述。可惜他们的文章很少为时人所知,影响有限。华北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清后期众多的游民涌进山区、牧区觅食垦荒,使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很快引起了一些在华西方人的注意。1.西方人对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状况的...
20世纪前期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运行[摘要]20世纪前期,中国设计机构开始运作,设计行业组织建立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试图对设计活动进行法制化管理。中国早期设计行业的规范化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关键词]中国;设计行业;设计事务所;同业组织;法规[]J509C2=57[文献标识码]A[]1671-511X(2008)05-0089-0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为商业美术设计的...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摘要]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份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份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史学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历史性剧变。西学,尤其西方及日本近代史学的输入,对于中国史学冲破封建旧藩篱、创立近代新史学体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揭开了中西文化冲突、交流的序幕。西学再度东渐,日益为国人所了解,逐渐形成一股新的思想潮流。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输入中国的西学主要是声、光、电、化...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