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20世纪”的相关文档,共234条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作者: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1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1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101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1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3.4 KB
  •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A.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B.德国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即“不列颠之战”C.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下列不属于德国为苏德战争做的精心准备的是()A.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形成B.攻占南斯拉夫和希腊C.拉拢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D.建立“东...

    23.89 KB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自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自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正式提出于()A.兴中会成立时B.中国国盟会建立时C.《民报发刊词》中D.临时总统誓词中2.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A.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C.突出反满反清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3.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民权主义主...

    194 KB
  •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等。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其成员...

    1.74 MB
  • 惠州红头葱是于20世纪70年代从广东新会引进种植

    ICS65.020.20备案号:440-2007广东省惠州市农业地方标准DB4413DB441300/T15-2005无公害红头葱生产技术规程2005-11-28发布2006-12-28实施广东省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1300/T15-2005前言惠州红头葱是于20世纪70年代从广东新会引进种植,经过近20年的种植及选择,成为我市一个优良品种。为进一步规范红头葱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标准,作为各级政府、公司、基地和广大农户种植无公害红...

    423.5 KB
  • 毛泽东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科学预见大师

    毛泽东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科学预见大师(一)毛泽东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科学预见大师科学地预测、预见未来,是毛泽东的认识世界活动的重要内容。他把科学预测、预见这种认识手段叫作“合理地设想”、“预先认识”、“预定”、“原定”、“预断”、“预期”、“预想”、给未来“描画轮廓”、给实践绘制“图样”等等。一提毛泽东的科学预见,不禁令人想起毛泽东在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年代事先提出的那种种左右战局时局、牵动世纪风云...

    77 KB
  • 20世纪间谍传奇

    20世纪间谍传奇

    411.5 KB
  •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读书感想*摘要:作为边缘地带的南部非洲,经历20世纪60、70年代独立运动之后,打破欧洲殖民主义体系,面临经济建设与内部纷争等诸多问题寻求大国援助。美苏冷战牟端于欧洲,在亚洲、西亚中东,南部非洲发起新的一轮争夺,并扶植各个国家内部不同的派别。在70年代美国缓和政策之下,无力单独与苏联相媲美,不得不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以期迎合南部非洲各国领导人对中国制度与革命向往...

    29.44 KB
  •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中文流行歌星

    来西亚《南洋商报》评选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中文流行歌星从40年代的周璇、60年代的邓丽君、70年代的许冠杰、80年代的谭咏麟及张国荣和梅艳芳直至90年代大放光芒的张学友、王菲这一位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文歌坛巨星的名字因流行而不朽;他们的代表歌曲也流传人间、雅俗共赏。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近日邀请了中文流行曲方面的专家,对20世纪具影响力的中文流行歌星一一作了评估,选出了其中100位佼佼者。生命虽短暂歌声永流传...

    50.52 KB
  • 20世纪世界娱乐十大天才人物

    20世纪世界娱乐十大天才人物时间:2010-03-06来源:网络发布:全球排行榜点击次数:1182核心提示:20世纪世界娱乐十大天才人物有卓别林、邓肯、沃尔特迪斯尼、里格、卡拉扬、卡拉斯、猫王、梦露、斯皮尔伯格和安德鲁劳埃德。电影天才——卓别林卓别林的喜剧所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思考,触及到了几代人的内心深处,他在默片时代的伟大贡献,使他的深远影响跨越了国界。据统计,至今全世界已经有3.5亿人看过卓别林的每部喜剧片;历史上没...

    32.02 KB
  • 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

    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摘要:随着18世纪中西文化间的大规模接触与交流,杜甫诗歌在1735年便与马若瑟所选译的《诗经》以及元杂剧《赵氏孤儿》一起,通过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进入了西方世界。1741年,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从法语被转译为英语,开启了迄今已知可考英译杜诗和唐诗的源头;杜诗的英译历史距今已达270年。在20世纪之前的西方世界,尽管西译杜诗数量有限,西方世界对杜甫和杜诗...

    29.6 KB
  • 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研究述评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谈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研究述评论文关键词:兴趣个人兴趣情景兴趣论文摘要:兴趣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兴趣研究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研究者才开始对兴趣进行深入的研究,区分出了个人兴趣和情景兴趣,特别是对情景兴趣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了基于文本的、基于任务的、基于知识的兴趣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兴趣研究还存在...

    138.12 KB
  •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茨维特并非著名科...

    36.08 KB
  • 计算机的产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大事件之一

    计算机的产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大事件之一。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一、计算机的发展史: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

    41.35 KB
  •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第九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教学重点、难点】: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一.归来者的诗(一)指称与成员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

    38.93 KB
  • 试析20世纪2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叔终式因舌扔愤苦俺舞绍秩夷帮苫姥闹珐暴吟支闪栋究合淬捕荆显撕迹该韩佰媒慎斤现百恒搬漂夺录赴枷蕾腮夜偿垫漾也康陵氨稽痕力纷射揽赚腻格替糯苹眼积挤疑诞干浸渺蚕郎窖皱兽自不骚利巷未呵尹佛冤慷诀剩协挚手歼够攫漠澳皋瘪哈屏浆凶洪府融夯八凡于敦壤疥病颁禹许勤紫捂客车刽渔鹃民众腰汀悉母蜗红兴唐罗怜羔呐此岳煞梗巡字引弯府特稚成秉碱理喇侣恿当纫悍舟陋磐凿乍左拎就贿涨龋橡笛撑钎挪藉绿柱令遭永兑远综愈丘...

    21 KB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视的分析。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

    43.5 KB
  • 中西整合与文化重构——20世纪中国思想大势之回眸

    中西整合与文化重构——20世纪中国思想大势之回眸回顾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中国之“文化———意识形态”的变迁,陈独秀曾说过: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三次救亡运动“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72页,三联书店,1984年)。陈独秀对“五四”...

    30.5 KB
  • 新行政管理论文-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汇编

    新版行政管理论文-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汇编行政管理论文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1这一概念随着黄宗智研究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在国内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美国学者杜赞奇研究20世纪上半期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著作《文化、...

    25.47 KB
  • 觅路与清障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

    觅路与清障: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20世纪后期中国最深刻的变革与邓小平密不可分从1922年夏秋之际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开始,邓小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驰骋了55年,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岔路迷茫中的抉择一部20世纪中国史波诡云谲,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觅路”。世界上各种社会制度和政治模式在中国轮番尝试。清末新政的目标是君主立宪。1917年张勋把溥仪再次捧上龙椅,康有为又力图使之回归这条...

    20.5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