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历史时间主讲教师许嘉贤职称二级班级初二课题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课型新知识课目的要求(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点难: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谈话法、...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17课,也是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相互融合的重要一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东北三省沦陷之后,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国艰难的局部抗战开始的一课,学好本课对整个第四单元的的学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本课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西安事变”。教学目标【知...
17伶官传序【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2.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此三者,吾遗恨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B.此三者,吾遗恨...
17伶官传序【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2.从...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等史实。2.认识中国的外交成就。重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
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编制人袁红【学习目标】1.掌握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3.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
绣在衣服上的故事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美术下册《绣在衣服上的故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一、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一)苗族服饰可谓是我国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服饰。本节课就是通过对苗族服饰的欣赏与学习来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并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第17课《白色鸟》教案摘要:小说通过描写两位天真纯朴的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以及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歌颂了美丽、纯真的自然与人生,批判了残酷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介绍作者。二、通读概括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大意。概括少年的生活,可用哪两个词形容?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景来表现少年的生活的?提示:宁静、美好。事件、场景:①在沙堤旁扯...
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明朝迁都北京。二、能力培养目标回答“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以培养其归纳综合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提供了有利条件。2.明代君权的加强,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
第17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重要问题:1.P93.依法治国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依法治国要求: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2.P94.依法治国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①依法治国是进...
学科历史课题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世界经济及国际经济局产生的重要影响。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过程方法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九一八事变”,简述了中华民族出现危机的开端;②“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③“西安事变”重点介绍了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从而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二.学情分析抗日战争史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一点也不陌生,通过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日本对中...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重难点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三目西安事变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目标:课标:未作要求。本课目标: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及战略目标;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全面掌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内容和实质;分析比较小康社会和小康水平的区别。教学重点、难点: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插图、文字资料教学方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春天的故事》中1979年的春天是怎样...
日照实验高中2013级历史导学案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命题人:丁琳审核人:刘光成20141013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说出西欧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现代主义的背景、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通过评价作品的主题和感情,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现实来了解文学作品感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合...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金屯镇中学高同辉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课...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课程标准〗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xīrìjíbùbàozhàwǎlì()()()()fèixūhùnluànchàndǒuzásuì()()()()二、组词。矶()混()爆()惜()讥()婚()暴()昔()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混:A.掺杂在一起;B.胡乱;C.蒙混;D.苟且度过。(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2)你不努力学习,就是混日子。()(3)这次卫生检查,你又混过去了。()(4)你不要混出主意。()...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
【“三合一”特色教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放任”政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信条。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终于在1929~1933年酿成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为迅速摆脱危机,美国总统...